金融科技的下半场:服务边界的“进化论”
2020-05-29 18:52:46
  • 0
  • 0
  • 0
  • 0

金融是一个跟风险打交道的产业,风险合规很重要,只有那些能够做到更高要求的企业,才能走得更远。

一点财经 王 蔓|作者

邱 韵|编辑

2020年,对金融科技来说,似乎又是波诡云谲的一年。一面是强监管与疫情的双重压力,另一面是鼓励金融科技发展的声音不断,下半场的金融科技似乎仍然要在有限的边界中行走。

其中,有太多人掉队。互联网金融和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公布的数据显示,累计已有近5000家机构退出;截至2020年3月31日,全国实际在运营网络借贷机构139家,比2019年初下降86%,机构数量、借贷规模及参与人数连续21个月下降。

当然,也有一些平台突破界限,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并获得持续增长。假如对这些平台进行剖析,可以从它们身上找到一些共性,比如与银行等合作转型为助贷机构,比如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为核心驱动,而非纯“拉人头”。

由外向增长转向内向增长,进而驱动外向增长,这才是金融科技下半场较量的关键。

01

逆风增长

“2020年第一季度是一个不寻常的季度,因为整个金融科技行业基本上都经历了由疫情引发的企业业绩和资产质量方面的极端压力测试。”5月28日,360金融CEO吴海生如是表示。

确实,近年来原本就发展不易的金融科技行业,如今可谓雪上加霜。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份,全国实际在运营网络借贷机构139家,比2019年初下降86%;借贷余额下降75%;出借人数下降80%;借款人数下降62%。

虽然此前以P2P为主的平台纷纷转型导流基金、银行、保险等产品业务,但事实证明转型并非易事。近来,铜板街等多家平台发布了退出公告。

不过,在硬币的另一面,也有一些金融科技平台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5月28日发布财报的360金融就是其中之一。财报显示,2020年一季度,360金融实现收入32亿元,净利润1.83亿元,调整后净利润为2.55亿元。

同时,若沿用旧会计准则,其一季度总收入为23.45亿元,同比增长16.7%;调整后净利润达到7.64亿元,这是它自2018年年末上市后表现较为突出的一个季度。

2020Q1按照旧会计准则录入数据

金融科技企业的历史相对都较短,并未经历过真正的金融周期,只有成功穿越周期,才能真正锤炼商业模式,逆势脱颖出一批优秀的企业。从这个角度来看,仍高速增长的360金融显然具备了穿越行业周期的能力。

“360金融在坚守合规的同时,保持稳健经营原则,凭借优质客群资源及审慎的内部管理成功通过了此次压力测试。” 吴海生将这一成功归因于360金融优质的借款人基础和谨慎的操作方法。

作为一个强监管行业,金融科技企业得以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合规经营。一方面,360金融第一时间向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提交移动金融客户端备案申请,旗下APP“360借条”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国泰君安证券、蚂蚁金服等33家机构APP一同列入首批备案名单。

另一方面,360金融主动向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发起APP信息安全认证与APP安全认证,并在APP隐私与安全两项检测中获得三级认证(最高等级),对内强化了自身技术与业务规范。

如果说,今年上半年的疫情成为了压垮许多公司最后一根稻草,那么从常态上来看,金融科技行业始终都要面对的是日益趋严的监管环境,不断增加的研发成本以及营销成本。在外有政策支持、内有合规追求的双重效应下,360金融实现逆势增长,当然也不离开技术与创新的支持。

02

新的内生与外向增长

在人口红利见顶的情况下,金融科技产业也进入下半场,泡沫开始退去,在线上收拢更多的流量,为了获客的烧钱游戏迎来了急刹车。在下半场,如何服务客户,留住客户,考验着每一个金融企业的运营能力,也衍生了大量利用金融科技创新来降本增效的需求。

从烧钱获客、“拉人头”的外向增长,到技术推动下的内生增长,再到与金融机构合作寻求外向增长,这可以说是当前金融科技行业转型的实质。

以360金融为例,今年一季度其整体营销费用降低至2.23亿元,同比下降67.7%,单位获客成本从去年两百元以上降至159元。

在营销获客投入下降的情况下,其增长来自哪里?答案是科技与开放生态。

并非所有参与金融服务的企业都有资格成为金融科技企业,业内人士给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评判标准:

首先,连续的研发和科技的领先需要一定投入,研发成本占总营收、净利润的百分比要满足一定比例;

其次,金融科技相关业务的收入要在总营收中占比达到一定程度,金融科技技术人员与总员工数的占比应达到一定比例;

最后,要形成商业闭环,拥有技术输出和生态开放能力。

而这也正是360金融开展金融科技业务的底层逻辑。过去数年里,360金融持续加大IT投入和创新产品的开发推广,并围绕着“科技创新”和“生态开放”这两大核心要素做文章。

一方面,随着行业监管日益趋严,消费信贷风险成本越渐增加,金融科技企业想要提升自身的服务和规模增收,科技所发挥的效用已越来越大。

自去年二季度开始,360金融就在进行科技升级。资料显示,360金融于一季度完成了统一数据体系的构建,打通了包括获客、客户经营、风控、贷后等全环节数据。目前,技术后台可支持每天万余任务的提交,千亿级纪录的查询,数据分析效能提升超过30%,整体资源消耗降低25%。

成效显而易见。财报显示,一季度科技服务促成交易金额逾109亿,同比增长3107%。

另一方面,谁能够服务好合作伙伴以及产业链条中的上下游,谁才能收获最大的未来,在当下的金融科技行业尤为如此。

根据公开资料,360金融已在获客、反欺诈、风控及贷后管理相关技术方面实现了全面输出,通过模型、算法、数据等环节的介入,帮助金融机构提升金融科技能力。数据显示,当前与360金融合作的金融机构数量增加至84家。

或许360金融多年来保持领先地位的杀手锏,不完全是内部多位科技大咖如此简单,最重要的是,在这些关键人物的带领下通过合纵连横,建立了一种良好的技术创新生态,一种与合作伙伴互相成就的健康生态。

这也是360金融的战略格局: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知道扩充能力边界的有效方法。这背后,暗涵了360金融对自研技术和生态开放的掌控力和驾驭力,进而互相成就。

03

不惮“自我否定”

商业领域,转型与创新从未停止。至于在金融科技领域,转型与创新的探索近两年来也从未止步。

在强监管与行业周期波动下,众多平台开启了转型之路,或转型理财服务,或寻求获取牌照继续经营贷款,然而无数前例告诉我们,转型与创新的开始,必来自“自我否定”。

这种否定首先来自对自身地位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一家科技创新企业的使命更多指向的是为市场提供更高效的服务,而不是以占有新兴技术为荣。

与银行等众多机构进行开放合作的360金融,正是案例之一。如今,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强监管下,原本众多平台独自发展的策略早已行不通,未来的成功绝不是“遗世独立”搞创新,而是通过技术构建“生态创新”。

当前,虽然国内诸多企业在主流场景、技术、流量提供方的生态内并没有话语权,但这种情况迟早会得到改善。因为从长期看,行业发展和创新受限,反过来也会影响市场中每一个经济主体,最终互相制约,共同成长。

近几个季度以来,360金融发行ABS动作频频:继2019年累计发行23亿元人民币ABS之后,2020年第一季度再次发行了累计金额为11亿元人民币的ABS。合作机构的持续拓宽以及多元化,令360金融的资金成本持续走低。

“自我否定”当然也在企业内部时刻上演。

众多创业创新公司能够快速崛起,是因其能从独到的视角看待用户需求,通过快速的产品反馈来满足这种需求。而这种状态,反而是一些已成规模的大公司所缺少的商业素质。

当一个新项目被推入市场,出现了需求与服务的断层时,一些企业可能会选择盲视或在某个恰当时机直接下线产品,然而比起上述做法,勇于“自我否定”并进行修复,才是“驱走雾霾”的正确做法。

这里有这样一个案例。

按照监管规定,只有银行机构才有资格发行信用卡产品,面对这样一种获客和留存的利器,金融科技企业主要有两条路:一是与银行合作,开展虚拟信用卡业务;二是基于生活场景,开发类似的金融服务。

当然,也有的企业两条路都有涉及。

微零花(V-Pocket)是360金融旗下一款虚拟分期卡,早期创立这个项目是为了模仿传统信用卡,产品主要面向二三四线城市、未被传统金融机构充分服务的年轻客群,以360产品矩阵及各大信息流等渠道为主,主动触达目标用户。

然而产品发布后,360金融发现它并未精准切中用户真正的痛点,用户体验没有优化,学习成本过高,且使用场景较为单一。

在“自我否定”后,产品团队重新设计了360微零花的方向:用户在开通产品后,会在360金融合作的其中一家银行获得一个Ⅱ类账户和相应的授信额度,根据当前设置的分期期数,自动进行订单分期,且可随时更新分期期数。

与此同时,新版360微零花在应用场景上也进行了细分,全面覆盖不同场景下的金融服务,比如微信、抖音等社交场景,支付宝等交易场景,滴滴、同程等出行场景,饿了么、京东等电商场景,移动、联通等通讯场景,即时有效满足用户需求,真正实现金融+生活的出圈。

我们看到,勇于“自我否定”其实正是一种尊重市场、立足商业本质的态度,找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积极与修炼。

04

结语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5月19日,摩根士丹利针对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近期监管举措和市场趋势再度发文,并重申认定360金融为金融科技行业首推股票。这是一个月内摩根士丹利第三篇坚定看好360金融的报告。在报告中,大摩预测,360金融即将发布的2020年一季度报将为其不断提升的资产质量提供数据支持。

金融是一个跟风险打交道的产业,风险合规很重要,只有那些能够做到更高要求的企业,才能走得更远。既然成为了事实上的“创新等价物”,金融科技自然逃不脱监管与舆论的关注。当然,在金融监管与安全的大背景下,考量一个公司的估值与空间,不仅仅看用户数量、营收与利润,企业的商业素质与服务责任,或许更应该成为新的考量指标。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