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啃”苹果|一点财经
2018-10-15 18:37:30
  • 0
  • 0
  • 3
  • 0

2016年12月,华为手机有着“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

那一年,华为推出了P9、Mate9、nova等热卖机型,当年12月,华为创下了全球销量超过苹果的辉煌。在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眼中,有着这些产品的华为正如包裹着脚踝的阿喀琉斯,完美无瑕。

而在层层的包裹之下,华为的根基并不稳。说到底,只有数量的超越,却无灵魂的重生,华为只是个贩货郎,做销量的加减法。

华为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余承东已经不能依靠唤醒用户的民族认同感拉动销量。对于“自己产品的差异化究竟是什么”这个答案,华为必须有新的答案,否则很可能会在自己最灿烂的时候凋谢。诺基亚、MOTO无不如此,下一个倒下的会是华为吗?

▲|华为消费者业务CEO 余承东

于是后来,公开场合见到余承东的机会越来越少。

虽然,他还在用最具代表性、略带安徽口音的伦敦腔,抑扬顿挫地说着“Huawei mobile is the best smart phone in the world.”,不过一年只有两次;他还会扯着嗓子喊要推出“很吓人”的GPU Turbo,但是这已经是半年之前了。

余承东开始闭关,华为也开始闭关。

好在华为技术宅的基因救了他们。经过短时间的迷茫与摸索,技术团队还是给华为调好了准星。

华为重新找回了自己:没有继续追随苹果的产品路线,把目光聚焦在独立的产品维度,而是综合产品、元器件、通信网络等全产业链谋划了一个大局。重构用户认知,让习惯英雄主义的用户,开始崇拜技术能力。

当苹果停下的时候,只要你能向前就能超越。问题在于谁能超越,以及超越之后如何保持领先。在整个过程中,华为有过迷茫与挣扎,也曾在OPPO、vivo等后来者追赶下束手无策,不过好在,华为还是有自己的办法。

01 | 迷茫之路

其实华为的迷茫,已经不是这一两年的事情了,这从其对主流趋势若即若离的状态中,就能找到非常明显的痕迹。

早在2013年,为了抢夺市场“杆位”,三星硬是在10月份发布了曲面手机Galaxy Round,LG紧随其后,两家企业新品发布仅差一个月。

解决方案的技术要领,以及供应方案的决定权都在韩国人手里,生生划下了一道鸿沟,让国内厂商直到3年后才推出首款曲面产品,中间相差两个世代。

人有我无,眼睁睁看着别人抢蛋糕,这是非常痛苦的,不过这难不倒vivo。

3年之后,2016年,vivo成为国内第一个吃到“曲面螃蟹”的企业。这一年,vivo发布了Xplay5。介绍新产品的时候,vivo产品线总监黄韬有坦率,也有身为领先者的骄傲,毕竟抢到三星的供货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能抢到先机,在于我们规划起步更早。”黄韬表示,曲面屏意味着更高的技术与成本门槛,入局风险很高,不过vivo还是走了进来。“我们很快会看到其他品牌的手机。”他表示。

随后,小米Note2、Galaxy S8、S8+,手机厂商纷纷推出曲面屏产品。世界杯期间,OPPO也推出了高端序列的曲面机型Find X——无论是这时的曲面屏,还是之后的全面屏,一个手机厂商杠上“屏”的时代就此到来。

黄韬说的不错,技术和成本的门槛挡住了很多厂商,出货量不能破亿的,都没有推出相关产品。而在所有厂商中,华为的表现比较另类。

作为当时销量已破亿的终端厂商,华为推出了曲面屏产品,不过只用在2016年11月推出的Mate9 Pro和次年的保时捷限量版上,真正冲量的Mate9,以及次年发布的P系列、Mate系列都没有再提曲面。

在屏幕时代,华为的浅尝辄止令人意外。

这时,其他厂商讲出了很多故事,比如vivo的“首款”屏下指纹识别手机vivo X20 Plus、抹掉刘海的“真”全面屏手机vivo NXT,小米的跟风之作MI8,它们都采用的是OLED屏。而华为推出的P20与P20 Pro,有刘海,没有屏下指纹识别,在OLED外还保留着LCD。

研判行业走势,找到两类企业足够:一家代表旧势力,规模优势明显,利润空间可观,躺着把钱赚了;一家代表新贵族,知名度和影响力扶摇而上,总有一群死忠拥趸不离半步坚定支持。前者是苹果、三星,后者是vivo、OPPO。

而华为两者皆非,实力不够,称不上“旧势力”;改革不足,当不成“新贵族”。这时的华为满是无奈与仓惶,它过去追随的苹果、三星老大位置岌岌可危,如果继续沿着它们的产品理念和路线行驶,华为仍然是个追随者。如今后生群起,华为还要继续追随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华为需要创新,可是下一步该如何走下去?

华为不想脱离这个时代,因此还在尝试融入主流技术,让自己不掉队;华为又不想成为芸芸众生,泯于常人,可是突破口在哪里呢?于是,华为决定走自己的路,同时也是一条没人走过的路。

02 | 独行

在手机市场,是出现过独行者的。

2007年,人们还习惯用3000元或者更高的价格,购买诺基亚、摩托罗拉,通过物理按键发短信、打电话的时候,一个叫史蒂夫·乔布斯的疯子用3.5英寸的触摸屏,宣告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此后,独行的苹果,独步天下。

乔布斯,一个不懂技术、市场、供应链管控的局外人,凭着类似于玄学的产品崇拜,以及不计成本的研发投入,硬生生将未来缩短了几年,甚至十几年并放到用户眼前。这是一种划时代的能力,可遇而不可求。

现在的华为,正如没有基因突变的苹果,遵从于工程师文化。无论多么优质的西服套装,穿在华为人身上都是从里到外的 “匠气”。

在这样的文化中,华为无法做出凌驾于时代、巧夺天工的产品。不过,这样的“匠气”代表技术能力,能让华为强于实现与达成。只要有方向,目标很容易达成。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2017年9月。当时,华为推出的麒麟970融入了NPU,也就是被称为人工智能单元模块。将原本归于美学,甚至玄学范畴的艺术问题,用数字化的方式给出了解决方案。

到了2018年,华为推出P20与P20Pro,并表示会将成像技术发扬光大的时候,一切有了改变。

6月份,在这两款产品大获成功之后,华为对外宣告将全力发展图像技术。一个立体化、活生生的真实世界,硬是被这群技术宅塞进了虚拟世界。这需要移动影像技术的底层创新,不过在华为的视角内,这样的革命只有要不要做,没有能不能做。

华为消费者业务手机产品线总裁何刚大胆预言,未来,技术进步将推动移动影像的革命性发展,移动影像将无缝连接人类所处的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提供前所未有的创新体验。

这样的言论,对于手机行业来说是新奇的:面对包罗万象的世界,所有厂商都在设法通过自己的产品呈现其数字化形态。面对用户不断升级的需求,众多厂商体现出线性思维——用户需要的是更好的图像,那么就用更好的设备记录这些图像,只要让产品的性能,些许高过用户期待,就算赢了。

相比之下,华为体现出一种系统化的思维架构。现实世界不断生成海量数据,设备记录的数据不过是冰山一角。因此提到影像,终端设备体现价值的方式,不应是不断挑战硬件性能的极限,而应是改变认知,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

于是,华为的产品除了硬件升级,也有更多理念上的更新。

按何刚所说,单就影像功能,华为就要从相机、人工智能、计算、网络、虚拟影像、交互等六个方面引入创新技术,寻找移动影像技术的发展轨迹。

在产品环节,华为从最初尝试双摄技术,到徕卡色彩,再到P20 Pro徕卡三摄,形成产品升级的明线;在技术环节,导入NPU芯片到拍摄功能,再从AI智慧影像发展到AI防抖手持夜景拍摄,形成信息采集的暗线。

华为要的,不只是一张足够清晰的照片,而是如何让产品自己知道如何记录、生成、呈现一个信息量更大,更加纷繁复杂的世界。这需要更多的智慧,而不是敲击快门那么简单。如今,业内只有华为选择这样做,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逆向行驶。

03 | 从智能到智慧

华为的叛逆,也让第三方在评判华为产品的时候,有了新的维度。提起华为手机,“拍照逻辑”的重要性一定会排在“拍照性能”之前。

华为新一代产品的更新,必然少不了对三摄、NPU、徕卡认证的吹捧,不过更突出的特点是,华为开发的Master AI能够实时获取取景画面的信息,通过图像处理、分析、理解,自行对图像进行分析、加工、处理。借助AI算法过滤,华为手机能够校正由手抖造成的画面偏移和模糊,最终将照片叠加,得到更理想的成像。

按照这一拍摄逻辑,拍照已经脱离了传统定义,衍生成为数据的选择性抓取与处理。推动产品执行各项操作的除了指令,还有糅合多维度信息的能力。

图像的呈现形式不再是单纯的照片,而是一张“多元化”的照片。一个修饰词,恍若隔世。

这样的跨越,不禁让人想起了2010年,正处于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升级的过渡时代。在智能手机面前,功能手机无奈选择怯怯退场。究其原因,同样是存储和播放更多的视频和音频,移动化呈现网络信息,体验在线游戏,前者比后者更加丰沛充实。

然而不同点在于,让智能手机独立、智能地生成图像信息,是智能手机再向前一步的重要思想启发——如果拍照可以更加智能地呈现用户所想,那么即时通讯、地图导航、信息推送等功能,是否同样如此,拥有智能化的革命?

“过去十年是智能手机(smart phone)时代,未来十年将是智慧手机(intelligent phone)时代。”在余承东看来,经历“智能化的革命”后,手机应该被称为“智慧手机”了。

因为通过摄像头认知世界,只是让手机学会如何接触真实世界,相比之下,互联网编织的虚拟世界更加庞杂莫测。智能手机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连接各类信息,甚至通过通信基础设施连接各类终端,分享多样化的数据信息,构建理想中的物联网世界。

到那个时候,很可能现在的高通845或麒麟970,8G或64GRAM,5000mAh或10000mAh的想象空间都是不够用的。

于是,华为开始了围绕底层技术的军备竞赛。

放在5年前,“军备竞赛”并不是什么好词儿,性能过剩甚至成为一段时间内的业内共识,直到现在仍有很多企业坚持这样的理论。不过华为仍然守约——没有转型,只有前进——仍然在向前奔跑。

GPU Turbo的出现,提升了终端的成像能力,明年第二季度即将推出的AI芯片昇腾910和昇腾310,用达芬奇架构、7nm制程、256TFLOPS,硬是超过NVIDIA V100两个身位。

如果在“智能时代”,这样的加速显得用力过猛,而且与竞争者南辕北辙;如果在“智慧时代”,这只是新世界自我成长与进化的开始,当然这样做的仍然只有华为一家。

04 | 工程师思维的回归

如今,用户购买手机,参考的标准还停留在外观是否时尚,配置是否高端,甚至是自己是否认识摆拍的小鲜肉。不过再过几年,这样的情况可能会发生改变。

用户之所以还在遵循“高颜值决定购买权”的标准,很大原因在于横向比较时,产品的差异并不大——或金属、或硬质塑料外壳之内,包裹着几乎一眼可以辨识的iOS或Android;不同型号的处理器、内存、摄像头,最好与最差的运算能力之间,仅有不到1秒的速度差,这样近似无差别电子消费品的竞争还要继续吗?

然而眼下,华为正在以几何倍数提升产品的运算能力,勾勒的大数据时代也越来越清晰。

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华为手机能拍出的照片,其他产品拍不出来;华为手机能够获得的计算结果,其他产品无法获得。产品从“好”与“不好”的时代,进入“能”与“不能”的时代。

一直以来,华为内部就有“神终端,圣无线”的说法——终端和无线两个部门,用两条截然不同的推广思路和产品理念,共同走到华为内部各产业板块业绩的顶峰。

如今,这两个板块在“智慧”的山头会师——华为推出的昇腾910和昇腾310,前者面向云端,后者面向终端,目的是弥合数据与用户之间的缺口。一个在无线设备环节梳理数据,一个在C端制造精彩,这“能”与“不能”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开。

回头总结如今的华为,将会出现另一个多年前并不正面的词儿——“工程师思维”。

当各方都在质问,为什么中国手机市场那么大,却没有一家厂商能够像苹果公司那样,将利润率提升到新的高度?

因为国产手机品牌还是一套“工程师思维”打天下。他们用产品解答了“智能手机可以做什么”的问题,却没有解答“怎样的智能手机更好”的疑问。因此苹果手机使用了大家都在使用的元器件,制造出大家都做不出的产品。

眼下,智能手机之间不再有明显的差别,甚至到了趋同发展的时候,“智能手机还能做点什么”的呼声开始出现。

面对这个问题,华为用他“工程师思维”,以及技术宅的能力,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至于正确与否,很快会有最终答案。

05 | 结语

史蒂夫·乔布斯的出现,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人们认知世界的价值观。在他神力的感召下,所有人都认为,真正好的产品,总是被超越时代的某个人点石成金。用这个产品作为标尺,丈量着好与不好之间的距离。

如今,史蒂夫·乔布斯的神力已经消失殆尽,苹果落入凡间也砸醒了树下准备排队采购的用户。时代已经变了,没人能像乔布斯那样点石成金,不过有人能够重新栽种一棵树,采撷新的果实。

华为没有乔布斯,不过他们用群体的智慧勾画出未来世界的模样,试图用全新的方式修改用户接触世界的方式。这看上去类似愚公移山,“工程师思维”总显得有些笨拙,不过眼下,太行山已经被搬走了,王屋山也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块山石。

正如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华为全联接大会2018现场说的那样:“华为内部最讨厌的就是‘转型’二字。华为没有那么做,华为没有转型,只是在前进。”

华为朝着那几块石头过去了。

来源:一点财经(http://www.yidiancaijing.xin/)

作者:刘 煜

编辑:薄冬梅

封面:邓 攀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