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软集团 医疗行业“赋能体”的全链叙事
2025-04-07 08:40:05
  • 0
  • 0
  • 0
  • 0

楔子:

(约)公元前2600年,逐鹿大战的重重迷雾之中,齿轮传动着的“机械算法”,让指南车上的木人手臂终指南方,以帮助黄帝军团穿越迷雾,重新掌握战场主动权,从而大败蚩尤部族。

此役,代表着黄河流域中原农耕文明的部落联盟——黄帝集团,彻底击溃了统领81氏族、凭借冶金技术驱动青铜文明不断向西扩张的蚩尤集团。

这场极具象征意义的、充满了技术智慧与部落冲突元素的上古神话史诗,成为奠基华夏文明起源的重要符号。

而穿越5000年的时空,关于技术赋能、战略博弈与文明冲突的故事仍在不断上演。

AI+医疗,绝不只是资本市场的泡沫溢价。

2025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提出“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纳入“人工智能+”的行动规划中。

表意很明确,就是要加速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务实落地、深度融入实体产业的应用场景中。

政府“铺路”,企业“上道”。

3月21日,东软集团(600718.SH)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深圳签署全面深化合作的战略协议:双方将携手在医疗健康领域开启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

一个是深耕医疗健康领域数十年,构建数智化全产业链布局的软件企业,一个是正在推动AI技术与行业场景融合的ICT基础设施与智能终端供应商……

“软硬合壁”会如何以AI之术赋能医疗新质生产力?

“进一步实现双方商业价值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增量与跃迁,赋能产业智能化升级与转型,助力医疗健康领域高质量发展”,翻看双方合作新闻,此为大略。

锚定“医疗”这个蕴含丰富AI应用场景,携手华为昇腾算力平台的东软,要如何“融智”于医疗人工智能,又如何为传统医疗机构“添翼”赋能体?

这是个需要厘清的关键问题。

壹|技术垂直

具象化的新质生产力

中美人工智能领域的battle,绝非只是算力上的PK,关键一环还在于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落地应用。

这也是今年两会代表关于数字经济核心技术的人工智能话题,所提及最多的问题点。有代表谏言,产业界过于重视“大模型”的训练与参数规模,忽视了与行业应用场景的需求结合。

也因此,推进大模型赋能千行百业被政府纳入总体行动规划中,而更多像放宽行业场景的应用准入等等政策红利,也将从今年开始阶次落地。

东软集团与华为的深度合作正是在这样一个宏观环境下展开叙事的。

“与华为的合作是一个‘连续剧’,是我们持续、扎实开拓这块市场的举措。”东软集团联席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盖龙佳如是说。

在盖龙佳看来,现在虽然是‘百模大战’的阶段,无论中国还是全世界,通用大模型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但最终人工智能技术要转化对行业赋能的价值,归根结底的是要靠垂直领域大模型的。

在2024年初,东软集团内部就开启了解决方案智能化的战略,加大以AI、大数据为代表的公司级共性基础技术研发力度,用以打造智能化、数据价值化、服务化和生态化的解决方案。

而这“四化原则”生成的解决方案,恰是东软集团向各个产业领域“垂直渗透”的战略级工具。

经历了一年的探索之后,2025年3月中,东软集团发布“融智”解决方案智能化实施框架。这一框架实现了自有解决方案与AI、大数据等技术的全面融合,并推出了众多新场景应用。

简单来说,“融智”是对通用或基础大模型进行数据优化、检索增强,核心能力引擎则围绕知识推理、文本生成、对话交互与图像生产来展开技术创新的。

如此一来,便能“场景深度适配”的实现为医疗、就业、养老、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汽车、能源、金融等行业领域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赋能体”。

按照盖龙佳的表述:“融智”是连接AI和行业应用的桥梁,是城市资源和数据的挖掘者、聚合者和展现者。

基于“融智”这个解决方案智能化的实施架构,东软还发布了首个垂直行业级方案,也就是智能化医疗健康全系解决方案——“添翼”。

2025年初以来,东软集团对其医疗健康的业务进行了一番大整合,整编后的机构人马是目前东软集团所有业务板块中最大的一个团队。

也恰是在3月中,华为则宣布组建其“第二十一军团”,即“医疗卫生军团”。无疑,华为是希望其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医疗行业丰富的应用场景将其算力能力表达出来。

于是,两个早已在“医疗”这个超级赛道上缔约的企业,再一次交汇在了运用新质生产力助力医疗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节点上。

贰|赋能应用

场景与算力的深度适配

当患者捧着手机上的Deepseek,跟医生“对账”疾病治疗方案的时候,“通用大模型”甚至被大众赋予了“赛博问诊”的技术神权。

这显然是对“AI+医疗”的最大误解,至少在现阶段上,AI+医疗的创新内核是“赋能”而非“替代”。

对于医疗行业来说,医疗+AI的说法才更为确切。

亦如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建立一个虚拟的、镜像的医疗场景,其最终目的是为推演真实医疗场景下的系统运行情况,以促使系统不断优化。

因此,也并不难看出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医疗应用场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就是要对整个医疗系统有足够深刻的理解和洞察。

事实上,东软是国内最早推动医疗数字化(涵盖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及医疗流程智能化与数据互联互通等)的践行者之一。

其不仅服务覆盖超4800家医院、超8万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构建30+个省市全民健康信息化平台,积累了海量的医疗数据与行业“Know-How”。

深耕医疗健康领域近30年,东软集团拥有丰厚医疗场景化能力。

也正是基于这个能力,东软在“融智”AI实施框架下,针对医疗行业中医院管理、患者服务、医学影像等八大核心场景需求,推出可定制化的“添翼”赋能体。

“解决方案智能化时代会带来海量的AI Agent(智能体),而我们提出的‘赋能体’则是AI Agent深度结合医疗场景的有效应用。”

盖龙佳亦向《多肽链》表示,目前已在盛京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落地的“添翼”赋能体,还在更加垂直细分的领域“裂变”出子集,比如通过专科专病数据挖掘与标准沉淀,构建泛血管智能评估系统、主动脉夹层预警系统等产品。

而当垂直医疗场景的“添翼”赋能体,与华为昇腾AI平台的算力底座以及其他原生技术深度适配后,“软硬一体”的预集成解决方案就会为医疗机构智能化转型升级大大降低门槛。

具象化到产品层面,在医疗人工智能领域,双方推出的覆盖病历生成、报告解读等10余个高频场景的“临床医生助手一体机解决方案”。

在医学科研领域,东软专科专病数据价值挖掘的各种子集与华为AI集群算力平台,又为医院学科与科研建设,提供了数据价值协同和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创新生态。

眼下我们观察到的这些医疗赋能体或许还只是冰山一角。

因为东软在医疗领域形成的完整产业链布局,实则涵盖医疗数字化、医疗设备制造、医疗服务、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金融保险、医工人才与教育六个维度。

与华为的“生态共生”战略合作会紧随公立医院改革、县域医共体等政策热点,通过联合专班模式拓展市场,同时也会吸引更多医疗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加入,从而形成全链路服务网。

“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是推动医疗资源普惠、实现医疗改革目标的重要推动力。实现医疗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协同,是释放AI+医疗潜力的关键。”盖龙佳说。

叁|秩序重构

AI+医疗的全球化语态

每一步,都将是新一步。

东软与华为所要构建覆盖医疗信息化、AI应用、数据治理完整生态的每一步探索,我们都或可以视作中国医疗健康行业实现由“数字化”向“智能化”跃迁的新一步。

实际上,在AI+医疗领域里的这次强强联合,两家企业所谓“深度”的战略合作,远不止于技术互补、软硬兼容层面的“工具赋能”,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他们共同建立行业生态规则,定义AI+医疗的创新范式。

那么,生态规则与创新范式又是否可以更大规模地复制与输出?

透过双方的战略合作内容,我们能看到更多的线索。比如在市场开拓上,东软与华为一开始就将AI+医疗的探索立足点,设定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上。

“早在2011年的时候,我们与华为就合作了安哥拉智慧医院的项目。在最近的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讯大会上,我们和华为组建了面向国际市场的联合解决方案。”

从非洲到拉美、南美,从东南亚到中东乃至欧洲,在这些东软很早就开始开拓的海外市场中,很多国家正在步入信息化建设的阶段,在盖龙佳看来这是巨大的市场机会。

如今,中国AI+医疗的创新探索已经站在了全球AI+产业应用的最前列,而东软与华为都拥有丰富的国际化运营的经验与能力,输出中国解决方案就是一种必然选择。

然而将中国企业的AI+应用出海,放置于科技发展重塑未来世界格局的宏大叙事中,我们会看到更具挑战性的景象。

对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我们而言,发展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的数字经济,既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所在,也是构建国家竞争力最重要的战略选择。

而当下,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已经进入了“贴身肉搏”的关键阶段,中美两国在这一领域的博弈愈发激烈。

仍然主导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美国,不断提高AI发展的战略优先级,试图抓住窗口期通过推高硬件算力来拉大与中国AI技术的差距。

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中国AI技术先锋,则另辟蹊径地通过算法突围,继续缩小与美国的差距。

而接下来在AI+应用的关键战场上,要如何穿越现“数字迷雾”则是我们能否向全球输出中国解决方案的关键一役。

这一局,亦如5000年前逐鹿战场上面对蚩尤部族的黄帝军团。且看,东软、华为们如何造就一部人工智能的“指南车”。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