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东软医疗引入“国家队”通用技术集团作为其最重要的战略投资人,恐怕很多人并不会留意东软“蛰伏”在大健康的赛道上,已有30年。
1997年的一天,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东大软件园里,创立东软不过6年时间的刘积仁思量着眼前的CT机,沉默许久。
这台CT机是东软历经万难“手搓”出来的中国第一台临床应用CT。
“填补空白”之后,刘积仁有了更宏大的想法,尽管研发医疗设备在彼时是件不可想象的事,但在许多人的怀疑目光中,刘积仁还是选择开辟东软的另一个战场。
次年,东软医疗正式成立。中国第一家上市的软件公司,决心要做硬件设备,还是技术密度和难度极高的大型医疗影像设备。
而在这条路上,此前从未有本土企业经过、走过。
仿佛是一种宿命,诞生在中国工业摇篮之地的东软,身上有股子倔强,在那个被欧美产品和技术垄断的年头,从“0”开始的突围是一场必须取胜的战斗。
软件如此,硬件亦如此。
时至今日,东软集团仍是以软件为立命之根本,只是在业务框架下,具象了“智慧城市” “医疗健康”“智能汽车互联” 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四个应用场景。
单拎东软集团 “医疗健康”业务,营收贡献率24%,利润贡献占比却达到36%,是东软集团盈利能力最强的业务板块。
而这只是东软“母体”的部分。医疗大健康的超级赛道上,刘积仁的布局要比这宏大得多。
从医疗信息化到云医院,从医院精细化管理到医保支付控费管理,从大型医疗设备研发制造到健康养老与医疗教育、健康险等等,几乎没有可以对标的企业,能像东软在医疗健康领域布局覆盖得如此之广。
难能可贵的是,在大健康赛道上超百亿元的投资上,东软所有的布局都早早跑在了行业前端,并没有坐等资本风口和产业政策的推波助澜。
长坡厚雪的大健康赛道上,刘积仁说东软是“笨鸟先飞”。这又何尝不是做产业最需要的一种心态。
壹|批量孵化
刘积仁“赛马”
在医疗健康领域投资规模超百亿元,于东软并非虚言。
《多肽链》根据公开资料推算,仅东软医疗过去八年投资就超过了30亿元,熙康云医院前后投资也有17亿元,望海康信的投资规模在20亿元左右,这三家公司的投资规模就接近了70亿元。
2023年度东软集团(600718.SH)总营收105.44亿元。即便如此,在医疗健康领域持续大规模投资,对于上市的东软集团而言是难以承受的财务压力。
刘积仁何尝不明了医疗健康涉及民生,又是个产业生态极为复杂的行业,受市场环境、法规政策影响很大。在这个行当创业投资,九死一生都是说轻了。
无数曾号称要“颠覆”传统医疗行业的互联网公司,早就变成了那波“互联网+”最大的创投坟场。
由此不难管窥这条超级赛道的基本特征: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其他行业三五年能干出来个规模级的公司,在医疗健康行业几乎不可能。
光一个医疗设备从研发到最终注册上市,时间往短压缩都得个五年。要验证一家医疗健康企业能否立足市场,取得成功,基本起步就得看十年功。
翻看东软医疗、望海康信、熙康云医院这些涉足医疗健康领域的东软系企业,成立时间最短的熙康也都超过了一纪年。
如今,这些东软系企业都已站稳了脚跟、验证了价值,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军者。不得不说,刘积仁早年立下的“养马”策略取得了成功。
当初,东软集团将东软医疗、熙康云医院、望海康信、东软汉枫等,作为独立的创业单元来孵化培养。
这既是为了降低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冲击,也是为了让这几支队伍能有更强的市场适应能力。
事实上,东软在这几家体系公司上“硬挤”出的研发经费,也是上市公司省吃俭用下来的,还是对东软集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当东软系的这些企业有了基本的生存能力之后,刘积仁则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来提速他们的发展。
贰|东软过河
大健康联盟模式
医疗大健康领域里,东软是一个极其特殊的样本,其业务覆盖之广,条线之多,跨度之大,很难找出能够对照比较的案例来。
作为“母舰”,东软集团的医疗健康业务是锚定在“医院信息化”和“医保”两个战略方向上,这也是因其软件出身的缘故。
而在智能化的时代,医院信息化的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子病历、医学影像等方向上的应用,都是东软集团持续发力的领域。
强调医疗大数据价值化的东软集团,还在向更多更深的医疗场景探索。2023年,东软集团推出了其面向医疗领域的多款AI+医疗应用,包括添翼医疗领域大模型、飞标医学影像标注平台4.0、基于WEB的虚拟内窥镜等。
这些都是在不同场景中推动医疗服务智能化升级的解决方案。
同样,在医保这个东软集团沉淀已久的领域,参与全国200多个城市的医保信息系统建设,服务44万医药服务机构奠定了其市占率优势地位。
受医保支付控费的影响,医疗费用管理是当前医疗机构最头疼的问题,而未来还要面临医疗费用多元化使用(比如照护险)的挑战,这都需要医疗数据化的赋能。
此外,随着医保与药店的关系变化,医保所覆盖的整个生态都将发生改变。因此,东软集团未来医疗数据化赋能的重点就是构建“医疗-医药-医保”新的生态关系。
拉回到东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蓝图上:东软集团的“医院信息化”和“医保”是基于软件能力的垂类业务;而所有应用软件方向的布局,如医疗设备的东软医疗、服务C端的熙康云医院、服务医院运营管理的望海康信、医疗物联网建设的东软汉枫,以及健康险的融盛保险等是东软独立运营的资产。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多条线,这么大跨度,东软“六边形战士”如何能面面俱到且形散神凝?
刘积仁在之前公开演讲时说,“今天东软到任何一个城市,都以东软大健康联盟这样一个整体形象展现在市场面前,以一个‘公司群’来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这里“一个整体形象”不仅仅包括品牌形象,还在于东软系公司业务本身的连接上。
比如东软团集团目前行业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的医院信息化业务,积累了庞大的医疗机构群。
同样,对于身处医院医疗设备投资红利期市场的东软医疗,也是个天然优势;而东软集团在医学影像的智能化应用上,需要硬件作为载体,东软医疗的医疗设备自然完美契合。
近几年,公众端在康复护理方面的需求快速抬升,医疗机构对于患者在院外随访及服务外扩上的诉求也不断增长,熙康云医院正是基于院端连接患者康复护理需求的互联网平台。
在康复护理上,政府早就在推动“第六险”长期照护险的试验工作,一旦推及全国增加照护险作为社保的“必选项”,那么东软集团在政府和医院的医保服务上又将迎来新机会。
与此同时,未来目标覆盖国内40%人口熙康云医院,也能借风杨帆。更何况,还有基于医共体的健康险公司——融盛保险,作为东软商业险业务的递进,亦可转化消费人群。
表面上看,东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布局的条线错综复杂,但每一步落子其实都有着紧密的根系连接。
除了底层的软件及智能化能力外,各个资产和业务条线间是延伸递进、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是刘积仁所说的“东软大健康联盟”的基本形态。
叁|从医到养
另一条曲线
1955年生人的刘积仁似乎没有要退休的意思,因为正在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是他目力所及的又一块沃土良田。
既作为建设者,又作为体验者,刘积仁其实早就种下了东软“从医到养”战略递进的种子。
即便是成为上市公司,熙康云医院鲜有能引起公众关注度的动作,始终在磨合新业务。
简单来说,其模式就是把医疗服务中的护理康复部分,从医院“搬到”患者家中。提供服务的是医院的护士和医生,云医院则提供医患关系管理的平台。
这是从用户需求出发,在院外建立了医院、医护与患者之间的强链接,也夯实分级诊疗体系的基层终端服务。
治疗是低频医疗服务,但诊断、护理、康复却是相对高频的。熙康云医院面对用户,提供包括中医理疗、打针、换药、褥疮、鼻饲、导尿管等服务品类,由医疗机构的医护来为用户上门服务。
在宁波,熙康云医院花了八年时间来验证这个模式,然后再在浙江全省快速复制,今年上半年平台用户增速超过了200%。
八年前,正是互联网医疗方兴未艾之时。大厂的跑马圈地与微医、春雨等新锐并起,各种概念乱花迷眼,本质上都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赢得最多的用户。只有东软憨憨地守在一城,磨砺自己。
2023年至今,熙康云医院平台上5万多名医护为浙江省内用户提供了超15万次安全、可靠、严肃的到家服务。
尽管这个数据还无法填平熙康云医院这些年的成本投入,但盈亏扭转的拐点已然很近了。
未来十年,中国人口结构会出现剧烈的、转折性的变化,随之劳动力供给、社会经济与保障系统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按照《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的预测,203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3.5亿人,占比25%左右。
快速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大挑战。
就医疗系统而言,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是消费医疗资源最多的人群,这部分人口绝对数量的快速放大,必然导致医疗服务供求关系的变化。
因此,除了继续加快医疗服务的基建外,从健康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养老服务的水平则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一个关键。
再看东软,过去这么多年一直在做人口全生命周期上的医保、社保和医疗健康信息化服务系统,并外延到医疗设备、精准医疗、远程医疗、云医院等领域,而云医院正是“桥接”了从医到养的服务转移过程。
但刘积仁有着更为积极的构想,并正在东软落笔成画。
“养老从上大学开始”,东软内部盛传的这句话实际上是从养老的社会性开始实践的。
简单来说就是提升老年人群的生命质量,让他们更健康、更快乐地活着,更多参与社会活动,从而减少对医疗资源的依赖和消耗。
2000年起,东软在大连、成都、佛山三地建设了三所IT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今,依托这三所高校,东软专门成立了“凤凰学院”,以扩展老年教育与智慧康养业务。
按其官方介绍,凤凰学院针对老年人在学习、社交、健康等领域的个性化需求,打造了特色“LIFECARES” 的老年教育新模式。
《多肽链》了解到的,东软凤凰学院已经完成了“AI与艺术创作+健康与康复+心灵康旅”等课程体系的设计,正在做实验班,并开发包括康复、慢病、身形管理等健康管理课程。
不久的将来,东软的大学城里不仅能看到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还有活力满满的老年人,在数字化时代里“重构人生”。
用老年大学“串”起活力老人的乐、养、医、学、为的需求。不得不说,养老这件事上,刘积仁和东软的布局,又一次“飞”到了市场的最前方。